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

    信息发布者:黎明河畔
    2018-10-30 16:31:03   转载

      《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耀 一作:隐曜;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观过内乡县衙,时间还早,我们就驱车向邓州开。从南阳到内乡再到邓州刚好走了三角形的二条边,好在路途都不算远,到邓州还只下午三点多钟。于是,我们直接开到了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座落在邓州县城的东南侧。远远看去,便见路边立有一座高高的石牌坊。走近看时为“景范坊”。两根中柱上刻有柱联“人育文化越千年,国学光华昭日月;文化育人益万世,先贤厚德贯古今”。两侧副匾一块是“纪念岳阳楼记诞生邓州花洲书院
    九百六十周年
    ”,另一块是“香港景范教育基金会创办人范止安奉献”。当时我想,岳阳楼分明在湖南岳阳市的洞庭湖畔,为什么《岳阳楼记》会诞生在邓州呢?看了花洲书院的介绍,才知道这与范仲淹的一段人生经历有关。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范墉之子。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两岁而孤。四岁时母谢氏改嫁任平江府(今苏州吴县)推官的山东淄州长山人朱文翰,仲淹随之改姓朱。仲淹少有大志,慷慨天下为已任。青年时游关中,见病尸遍野,立志“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21岁到淄州长白山醴泉寺“划粥断齑”,苦读三年。23岁辞母离家,求学千里之外的“应天书院”(今商丘)“五年未尝解衣就枕,昼夜苦读”。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授光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仕途。天禧元年(1017年)上表获准,恢复范姓。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因主持新政失败,自请外放,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邡州。庆历五年十一月,以疾(肺病)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范仲淹知邓州,政简刑清,一年余而化行俗美,吏畏其威,民怀其德。他对邓州也充满了感情,曾赋诗“南阳本佳处,偶得作守臣。地与汝坟近,古来风化纯。”庆历八年,朝廷将其调任荆南府(湖北江陵),邓州百姓遮拦传旨使者,请求朝廷收回成命,而范公亦愿留任,朝廷破例让他多任了一年,于皇佑元年才离开邓州。范仲淹知邓州时,将衰落了的“百花洲”进行整治,并在东南角城墙上建“春风阁”,在百花洲畔建“花洲书院”。范仲淹常于公余到书院执经讲学。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仁纯,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元佑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均“从师范仲淹于花洲书院。”“花洲书院”还因范仲淹应其同年进士、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之。”这段话就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开头写的写作背景。而在“花洲书院”门前的一块“照壁”上,我们看到正面刻有《岳阳楼记》全文,背面刻的是《滕子京与范经略求书记》,即滕子京在巴陵写给范仲淹的信。信中介绍了岳阳楼的重修情况,并附《洞庭晚秋图》一本,于庆历六年六月十五,派人千里迢迢送到邓州,恳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于九月十五日在花洲书院“春风堂”上展纸走笔,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我们走过“景范坊”便是“范公桥”。石桥宽10米,长24米,如长虹卧波,气势非凡。过桥就是“花洲书院”牌楼。牌楼面宽3间,高9米,歇山挑檐,砖石结邓州花洲书院
    构,气势恢弘,雄伟壮观。中门旁镶嵌一副对联“
    洲盈文显圣,合秦关月,楚塞风,先忧国忧民,正气肇穰邑;楼因记益名,汇巫峡云,潇湘雨,后乐山乐水,浩波撼岳阳。”此联由邓州市长刘新年撰,范仲淹后人范文通所书。站在“范公桥”上看,其实桥下那条河是邓州城的护城河。走过牌楼,是一条高高的土岗,这条土邓州花洲书院
    岗原是邓州城的城墙,现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
    龙首山”。我们沿着土岗向东走大约二百米,便见一座“人”字形台阶,台阶迎面石壁上刻有“先天下之忧,后不下之乐”的名句。拾级而上是“书山一览台”。站在台上能看到“花洲书院”的全貌。沿书院中轴线依次“范仲淹塑像”、《岳阳楼记》照壁、花洲书院大门、棂星邓州花洲书院
    门、泮池、春风堂、先圣殿、万卷阁。西侧是“范文正公祠”。东侧是一个占地几十亩的假山叠石,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书山一览台”东侧城墙转角上建有一座15米高的“春风阁”。此阁原为范仲淹所建,原为三楹二层阁楼,后累有兴废,最邓州花洲书院
    后一次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战火。春风阁四面都有题名,唯朝南一侧为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的题字。

      进书院参观还得从“龙首山”上沿着石径小道走下去。刚走到山脚,便看见一幢建筑叫“不欺堂”。堂上无任何饰物,仅立石碑一块,上刻“范仲淹知邓邓州花洲书院
    州,新科状元贾黯登门求教恩师,公赠其”不欺“二字。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良心。此乃文正公思想之内核。……

      “不欺堂”向西六、七十米便是范仲淹雕像,范公右手捋须,昂首立在《岳阳楼记》照壁之前。再向前走便是“花洲书院”大门,大门匾额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邓州花洲书院
    题写。门联是“
    重整花洲五百年,常新教育;再施霖雨三千士,永荷陶容”。此联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山长丁登甲撰,南阳府学生员刘维汉书。走过棂星门、泮邓州花洲书院
    池便是“春风堂”,为启功先生手迹。这是范仲淹讲学处,也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诞生地。现“春风堂”建筑为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堂内东山墙上镶嵌黑色花岗岩线刻的旅美画家陈雄立创作的《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图》。西山墙镶嵌邓州花洲书院
    黑色花岗岩雕刻的范仲淹手迹《道服赞》、《程子四箴》碑和花洲书院《训士条规》。“春风堂”三字是襄阳米芾手迹。堂前的抱柱长联为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题写“
    育文武英才,进朝堂,赴边疆,展为民抱负;聚精忠赤子,讲经史,说词赋,传治国真知”。

      “春风堂”后面是“先圣殿”,是祀奉孔子的地方。殿内设孔子贴金画像。邓州花洲书院
    东西山墙及梢间后墙镶嵌花岗岩线刻孔子圣迹图83幅。殿设木质后门与“万卷阁”相通。“万卷阁”是书院藏书和学生阅览的地方。“
    万卷阁”匾额由郭沫若所书,柱联为民国元老于右任题写“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在“万邓州花洲书院
    卷阁”东西两侧还有东花厅和西花厅,是范仲淹公余休息和会客的地方。

      在书院西侧有一幢相对独立的建筑,是“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离邓后,州人便在此设生祠祀之。范仲淹去世后,朝廷谥号“文正”,遂名“范文正公祠”。现匾额为范仲淹二十八孙、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题写。正房和东西厢房门窗上邓州花洲书院
    方走马板内镶有范仲淹划粥断齑、江淮赈灾、戎装边关、治国十策、忧国忧民等27幅香樟木浮雕。正房中间有范仲淹铜色塑像。堂上横匾是“
    济世英才”为原政协副主席王文元题写。梢间后墙镶嵌黑色花岗岩线刻范仲淹的四个儿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像。正房门外悬“崇德尚贤”匾额,为原河南省政协主席范钦臣所题。

      在“春风堂”前的庭院中立有一块当代著名作家二月河的《谒花洲书院有感》诗碑。“蹊径老塘犹存,残城草树相抚。春风阁前明月清新,百花洲上斜阳迟暮。四十载烟尘如昨,八百年游子归路。指点少小新学生,知否,知否,此是范子情断邓州花洲书院
    处。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山西昔阳人,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1962年至1963年曾在花洲书院内的邓州一高就读。此诗是其2004年重返母校时所作。在书院大门外的一块石头上还刻着他“吾母!吾师!”的题字。可见二月河对母校感情至深。

      邓州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院,至今还在起着励人奋进的作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