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陕北公学的创建与发展

    信息发布者:黎明河畔
    2019-05-23 22:48:02   转载


                  陕北公学,简称“陕公”,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1]。是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前身。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

              中文名陕北公学简称陕公创办时间1937年7月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综合性大学更多学校组建陕北公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1]。


               1937年7月,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一所抗大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把大批爱国青年培养成为优秀的抗战干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新的学校――陕北公学,原本叫陕北大学,因当时国民党政府以陕北已经有了抗日军政大学为由不予核准,才改名为陕北公学,人们简称“陕公”。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筹办,成仿吾任陕北公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38年中共中央又派李维汉任副书记兼副校长。


               1937年8月,陕北公学开始招收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青年入学。9月1日编班上课,11月1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陕北公学最初的学员有5个班约300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工人,也有农民;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红军,也有国民党统治区的干部;有十几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

            陕北公学旧址碑1938年7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关中旬邑县看花宫开办陕北公学分校,李维汉任分校校长。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迁至旬邑与分校合并。同年夏,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校址迁至晋察冀根据地,成仿吾任校长。
              1939年11月期间,党中央为了培养更多抗战干部,决定复办陕北公学,又称后期陕公。
    1941年8月底,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后期)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毛泽东主席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课,陕北公学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教育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领导武装斗争的基本知识以及对时局的认识。陕北公学的学制分普通班和高级班,采取半军事性的编制,注重军事训练,提倡和发扬“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课程设置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每天学习8小时,上课与自习各一半。陕北公学全体师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荒挖窑洞。

                 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学校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伟大成果,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
    师资力量


               初创时期的陕北公学校徽(1938年)为加强陕北公学的师资力量,中共中央陆续从国统区抽调一批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来校任教。陕北公学初期的主要教员有邵式平、周纯全、何干之、李凡夫、艾思奇、吕骥、徐冰、陈唯实、宋侃夫等人。毛泽东、张闻天、陈云、李富春、王若飞等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央机关干部等经常来校讲课或作报告。有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几乎每隔几天就到陕北公学作一次报告,讲授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策略问题[1]。


    人才培养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时的校门陕北公学在陕公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从大后方来的,有部分是从南洋来的,也有少数是从敌占区来的。学生按分队、区队组织起来,共设有37、38、39、41四个分队。同时,学校又把学生按全校为营、区队为连、分队为排的形式组织起来,学习军事知识,搞军事演习,防特除奸。当时的38队为女生队,有120多人,以四川、广东、广西人居多,张琳(成仿吾夫人)、陈怡任队长。
    陕公办学分为普通班和较长期的高级研究班。普通班学习期限一般3个月为1期,高级研究班学习期限则1年为1期。


    学习的内容是:


                  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课程设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概论、军事知识。上午上课,上课都是上大课,没有课本,没有讲义,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记。下午讨论、自习、阅读、作笔记。政治课教师有李凡夫(解放后任江西省副省长)、何干之、陈维实、李惟一、温纪泽、李达等。军事教员是一名长征干部。公学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经常举办球类比赛、军事演习;每周定期举办的文娱晚会,参加的人不下千人。此外还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何家山开过荒地。
              

                学校的生活待遇很艰苦。除麦面、蔬菜、粮油由公家供应外,每人还按月发给少量生活补贴。标准是:学员1元,干部1元5角,教员5元(当时每斗麦价值8角钱)。
                  陕公新正分校自1938年春开办,至1939年6月搬离,培养出上千名学员。这些学员有的上了前方,象1938年毕业的,大部分奔赴抗日前线;有些回到大后方,做了地方工作。女学员大部分上了医科大学。他们有的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年青的生命,大多数在解放后则成为党在各条战线的中坚和骨干。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